链接地址:http://wb.sznews.com/html/2014-01/04/content_2743845.htm
老师:“我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特别高,明明考了第二名了,还要不开心,自己生气半天”。其实细心的咨询师都不难发现,提这类问题的家长,在语气中透着焦虑的同时,他们的眼神中散发的是骄傲的光芒。
人活着的理由和动力就是不断的满足力比多驱力(生存和繁衍的满足)和攻击驱力(从小孩的“打”到学生的考第一再到成人的职务、经济地位的满足)。对于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在生理需要下的力比多驱力满足后,一定要求自己要考第一,这是她攻击驱力从原始的“打”的状态,在父母的引导下不断象征性升华的表现。通过考第一实现攻击驱力满足后获得快乐的感觉,同时也是她在成人眼中价值的体现。
在教学大环境的影响下,家长和老师们越来越多的把关注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至使孩子们攻击驱力的多元化满足变为了单一。孩子们的自我价值体系构建在了成绩之上,这种价值条件化的结果会带来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隐患。
所以家长们在陪伴孩子长大的同时,要学会引导孩子体现自我价值的多元化发展,如:爱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能、包容与接纳、较准确的能力定位等,给孩子一个适合的范围,让孩子拥有自己行使权力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疆土。引导孩子逐渐的学会掌握过程而不是强调结果,其实结果往往蕴育在过程之中。而家长们要自己从根本上修正“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理念,口是心非的表达孩子们是能从大人们的眼神中读得出来的,要想让孩子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做家长的首先要学会让自己放下“成绩单一”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