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督导使我对原发性焦虑和继发性焦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明确了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主要处理的是继发性焦虑。
咨询师要价值中立,但不是绝对不能把自我的价值观带入到咨询中去,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之所以我们要提“价值观”,是由于这是把心理咨询同宗教和神学区分开来的重要标志。宗教和神学是说:“你要爱人、爱物、爱。。。。。。”而心理咨询更多的是要说:“你可以不爱,但能不能告诉我,你不爱的原因。。。。。”或“你如果爱的话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这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去探索,进入来访者的框架体验来访者的感受,共同挖掘来访者的资源,最终达至来访者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在关系中,来访者可能有三种情况:
一.不清楚自已要什么?要选谁?该不该结婚或凡事受父母的左右。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督导提到来访者的自我,来访者完全没有自我和有很强大的自我者,他都不会来咨询。就是有自我,但自我又不够强大,来访者才会陷入冲突,才会出现心理的失衡。咨询的过程,就是来访者租用咨询师的自我,让自已成长的过程。
二.很清楚自已要什么,最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追求完美型的模式,但由于两个目标又不能实现互补(双重趋避冲突),纠结到死,那选一个就比不选强。但不论选择那一方,我们咨询的目标就是努力阻断来访者再想另一个。如果来访者自已要变,那我们只能接受,然后去通过咨询力求阻断来访者的再次转移,避免陷入不断的选择方向转换的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咨询师要做到充分的接纳、尊重来访者,同时在咨询中不带入自已的价值观,让自已煅炼得有更大的包容性,并且思维清晰的在咨询的过程中进行方向的引领和回合的构建。也是在这个督导案例中,我读出了我自已,看到了自已忍无可忍时急于倾诉的冲动。现在觉得好内疚,凭什么别人花钱要听我说呢?又想起了一位老师说的话:当你说“我认为。。。”时你要知道,你是要给别人付费的。。。。呵呵。。。两位导师殊途同归,让我看到了我不自觉的那个自已。
三.来访者很清楚要分手,但不会说“不”,所以只能熬呀熬,熬到白头也要等对方先提出来“不”才行,而这个过程,却让来访者倍受煎熬。呵呵。。。这个我好像会了,同来访者一起探讨他的模式,让他自已看到他一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以前在这样的模式下处理的事情所带来的结果,可以问:“你除了现在在这件事情上由于不能主动说出来自已的想法而受困之外,你以前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有过这样的经历么?”“那那个事后来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这个结果你满意么?”“哦,不满意的话,你还想在这一次的事情处理上再重复原来的做法么?”
謝謝各位老師的陪伴,讓我再一次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