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我带着培西去某一早教中心开讲座,(当时他3岁多)
我们在楼上。
孩子们在楼下进行一场生日派对。
讲座结束后,我下楼找培西。
有一个小男孩,看中了培西的消防车。
说起这个消防车,可是”大有来头“呀,
(那辆消防车,是培西花了四个小时拼装出来的成果,是培西的当时的心头物。)
培西不同意给小男孩玩。
看到我下楼了,把消防车,快速递给我,叫我帮他把车子放在高高的柜子上。
嗯,我照做了。
接着我就离开。
过了一会,那个小男孩开始大哭,他非要培西的消防车不可,
他找来了靠山了--他的妈妈。
他叫妈妈过来帮助他拿走培西的消防车。
培西对着这个孩子他妈说:”这车子是我自己的,我不同”。
可是爱子心切的这个孩子妈妈,还是把车子给拿下来了,
并且在强势拿走车子的同时,对培西说,“你就借给弟弟玩一下嘛”,
培西还是不同意,
(一个孩子,失去心爱玩具的心情,如同,大人丢失了心爱的手机,而且孩子,对这种借走的玩具,不太理解,什么是借)
等我再次回来早教中心大厅的时候,
我看到,那辆消防车,
由500多个乐高积木组装起来的消防车,
那个培西组装了一个上午的消防车,
已经被分解了,
培西急切而无助地跑来向我求助。
培西都急得要哭了。
我第一反应就是,快步走过去那个小男孩与男孩妈妈的面前,
我微笑地,并且蹲下了身子,
我蹲在那个孩子面前,温和地跟他说,“宝宝,我知道你很喜欢这辆车子,只是这车子是培西的,他不同意借给你,所以我得拿走了”。
我从地上把这车子收拾了起来,
然后,我把这个车子还给了培西。
我当时什么想法也没有,什么顾忌也没有。
只是作为一个妈妈,在孩子无助的时候,给予孩子的一种信任。
早教中心的负责人跟我说,
“张老师,那个孩子妈妈非常生气。她在说你,说你身为一个育儿讲师,你就这样对待孩子的,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她的孩子,她的孩子本来就很胆小了,你居然连个车子也不肯借个给他玩,这样子只会让他的孩子更加胆小。我这样子,伤害了她儿子。
她说你,亏你是来这里开讲座的。”
负责人说,不过我是理解你的,我很佩服你在这里能这样去帮助你的孩子。你是对的。
我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我首先是个妈妈,
本来这就是孩子的东西,本来孩子自己就不同意,面对一个大人的抢夺,我需要帮助我的孩子。
所以,不会因为我是一个心理老师,我就应该要去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我为了这个所谓的面子,叫我的孩子放弃这个玩具,去讨好别人。
我不怕这个家长生我的气。
我不能尽她的意,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能事事尽她儿子的意的。
这个家长生我的气,我能理解她的爱孩子的心。
不过我就应该为了她的爱孩子,而叫一个无助的孩子放弃自己的东西吗?
本来,那个东西,就是培西自己的,他不同意,我没有办法。
如果她受伤了,是她的自恋受伤了,是她的控制受伤了,
我没有伤害她,我也没有伤害她的孩子。
至于她说的,她的孩子如此胆小,
不是我造成的。
来点理论:“物品归属权”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要分享啊,
可是你知道吗?一个孩子的分享是要建立在“自私”的起点上的。
啊,不是吧,你是不是在忽悠我?
此话怎讲?
我想说,对于幼儿,不分享自己的物品是很正常的行为。
这与自私无关,与品德无关,与道德无关。
我想起一个典故,孔融让梨。
孔融让个梨,让我们赞美了这么多年,
孔融不让梨,是不是就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孩子呢?
对于一个孩子,心爱的玩具的感觉,如同我们大人对自己手机的感觉。
你能让你的手机给别人玩几天?
你能送你的手机给别人?
你得借呀,你不借,你多自私啊,
你怎么这么自私啊?
不对呀,
这明明是我自己的东西,我不愿意借,你还有理了?!
你看看,你一下子就理解了吧。
有个名词叫“物品归属权”。
幼儿在会某个阶段,常常会说“这是我的”,“这是妈妈的”,“这是爸爸的”,”妈妈,那是爸爸的东西,还给他“,.......
你看,孩子认识事物,就是从你的,我的,他的,这里开始的。
幼儿的玩具他不愿意跟人分享,这是在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
孩子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呢?
就是从认识物品开始的!
这是我的东西,这是他的东西。
从而上升到认识“我”与“他”的不同。
所以,保护孩子的这种物品归属权很有必要。
让孩子有“自我”,而不是把“我”与他人混为一体,失去自我了。
如果孩子愿意把物品给他人,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你很能分享。
如果孩子不愿意,我们不应该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你借你手机出去几天试试看,你借你男朋友出去几天试试看?
孩子你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你也可以不用分享,这很正常。这与自私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