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891234567891234856789123
如果我们在大街上随机拦截100个行人,请他们说出任何一个已逝或在世的心理学家,并让行人以对心理学做出公认贡献为标准,列出心理学家来,那排在首位的一定是西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由此可见,弗洛伊德很大部分地塑造了公众对心理学的印象。
“声名遐迩”的弗洛伊德,不但深远地主宰了公众对心理学的认识,而且也导致公众对心理学产生了许多误解。
例如,很多上“心理学导论”课的学生都惊讶地发现,在美国心理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这两个正式的学术组织成员中,把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加在一起,分别也只占了10%和5%。
事实上,现代心理学研究完全没有被弗洛伊德的思想所左右,更没有被他的想法所限定。只有媒体和一些人文学科领域才会这么认为。在种种现代心理学研究的论题、数据和理论中,他的工作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而且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也已经远远不能代表现代心理学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手段了,别忘了,弗洛伊德开始他那些知名的研究工作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弗洛伊德的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理论与行为数据之间的关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用复杂的概念结构对人类行为进行事后解释,而不做事前预测,因而它可以解释一切已发生的事情,使他的理论永远不可能被验证是错的。
而可证伪性是衡量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准。
保罗·布罗姆博士在其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中提到,精神分析理论内容具有模糊性及易变通性,你无法通过任何可靠的方式去验证它的正确性,但很多人却认为该理论能够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得到证实。
比如,当你问别人,“你为何会相信弗洛伊德”,他们不会说:“因为理论得到了这个实验、那个实验或这套数据、那套数据的支持”,他们会说:“精神分析理论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这显然是靠不住的。
精神分析理论的不可证伪性还表现在,比如弗洛伊德对病人说:“你憎恨你的妈妈”,病人回答道:“哇哦,有道理”,弗洛伊德就会说:“我是对的”。又比如弗洛伊德说:“你憎恨你的妈妈”,然后病人答道:“我才没有,你这是胡说,太恶心了”,弗洛伊德会说:“你的愤怒表明了我刚才的话正中要害,你将这种想法压抑了下来,所以我还是对的”。
这时,你可能有点明白这种推论的可笑之处了,如果你还不明白,那我就只能对你“呵呵”了。
而且,精神分析理论在科学辩论中也很容易陷入循环论证的逻辑思维矛盾。
比如弗洛伊德的拥护者总结出这样的观点:成年人的人格特质是在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的梦境都是愿望满足的伪装,精神分析是治疗心理障碍的最佳手段。
科学家会说:“我反对,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些观点。”精神分析的支持者们会回答:“你对我观点的反对,说明这些观点让你感到痛苦,而你感到痛苦又是因为我是对的。”
通常下面他们就会说句相当严重的话:“你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正常人听到这种话,当然会雄赳赳的反驳“你才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呢”,但是对于需要去寻求帮助的人,可能很容易被这种逻辑绕进去,然后竖起大拇指,“牛!”
其实不是故意要黑弗洛伊德,有些理论即使不可证伪,它同样开启并引领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向,弗洛伊德确确实实开创了心理学新的研究领域,精神分析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心理治疗方法体系。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有时人的价值是容易被夸大的,弗洛伊德只是集中精神于建立复杂的理论构架,但是却没有像现代心理学家那样,确保这些理论构架是建立在可靠、可重验的行为数据上。而对弗洛伊德的过分认同,恰恰阻碍了我们去追求更加“靠谱”更加科学的知识。
现代心理学的唯一特性,整合起来就一句话: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人们的行为。
本文由杜敏编写。
素材来源:斯塔诺威克著作《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如何正视心理学》及耶鲁大学保罗·布罗姆博士的公开课《心理学导论》。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