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多重空间》,写了一个长期遭受家庭精神暴力的多琳女士。
多琳,因为不想再拥有复杂的人际关系,选择在宾馆做一名客房服务员。
她的丈夫劳埃德,是个护工,看起来沉稳可靠,两个人婚后有三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出生后,多琳没有了母乳,劳埃德以为她在说谎,骂她是婊子。
她后来怀孕困难,劳埃德翻抽屉查看妻子是不是在偷吃避孕药。多琳感到疑惑,难受,不知所措。
其实,多琳刚认识劳埃德时,他的这种性格便已显露端倪,但她总用「他就是那样的人」来解释。
护士长是个有点刻板的人,他管她叫「地狱婊」,而不叫她的名字米切尔夫人。多琳交了一个好朋友叫玛吉,劳埃德挑剔对方,想禁止两人交往。
故事的结局非常悲惨,一次争吵后,劳埃德杀死了三个孩子。
「迪米特里还在婴儿床里侧躺着。芭芭拉,安躺在床边的地板上,看上去是她自己下的床或是被拖下了床。萨沙在厨房门口——他曾试图逃跑。他是唯一个喉咙上有伤痕的。其他两个孩子都是被枕头闷死的。」而劳埃德还说:「这都是你自己造的孽。」
这看似因为夫妻性格不合酿成的悲剧,其实不然,一直以来劳埃德对多琳的行为是典型的精神家暴——语言诋毁、社交干预、精神控制,他试图将多琳紧紧地限定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内。
关于精神家暴,在家庭生活中区别于肢体暴力、性暴力的另一种家庭暴力,又称“冷暴力”,占据家庭暴力总数的首位。(有数据统计,部分地区已占到70%以上。)
但因其隐蔽性、情感关系的复杂性、取证艰难等原因,常被人们所忽视。
01
之前看《中国反家暴纪事》的采访,有位女性的丈夫每次生气,都会拍一个篮球,篮球外面包着一层写了她名字和画了头像的布,每拍打一次,都给她造成强烈的不适感,至今还留有阴影。
需要清楚的是,精神暴力并不是穷凶极恶的人才会做。一个普通人,也可能成为精神暴力的施加者。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写过,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
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精神暴力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畅销法国20年的心理学经典《冷暴力》一书分析,这是一个广泛且长期存在于婚姻关系的现象。
书中讲了一个妻子遭受丈夫冷暴力例子。
保罗不愿意和妻子安娜沟通,对她长期挖苦嘲讽,有强烈的掌控欲,希望对方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这段婚姻关系让安娜无所适从,痛苦不堪,「到底我哪里做的不对?他为什么不能跟我好好说话呢?」
作为出轨者保罗不但不愧疚,在安娜提出离婚后,他还将一切责任推给安娜。就像《多重空间》里,明明是劳埃德杀死了三个孩子,可他最后还埋怨多琳,“一切都是你的错”,这就是施暴者的思维逻辑。他们就是披着亲密关系的外衣,任意伤害对方。
很多时候,处在这种畸形关系中的受害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遭受精神暴力。她们无法察觉,那些恐吓、嘲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们习以为常,不知如何抵挡和改变。
所以,需要警惕的是,精神暴力一般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格腐蚀,第二个阶段是公开暴力。
第一个阶段,也称之为“洗脑”,先是表现出吸引对方,让受害者感受到他的魅力,认可他讲出的话做出的事,这是后续所有问题的基础。
等获得了足够的信任和依赖后,就开始第二阶段,对对方进行一点一点的打击。
书中说,在这个时期,施暴者会伪装成一个充满智慧的引导者,让受害者不知不觉失去自卫能力和判断力。
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过程,造成的伤害也比身体的伤害持久。有人会因此失去自信,怀疑自我,拥有严重的精神创伤。
面对精神家暴,以爱的名义伤害伴侣的行为也许最值得警惕。任何精神的控制和摧毁都不是爱。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磨砺出珍珠,很多时候你只是吞下了污泥和沙砾,让自己变得灰头土脸。
我对此感触颇深,是因为好友曾是精神家暴的受害者。刚开始男友的健谈风趣和博闻强记吸引她动心,但两人交往一段时间后,男友对她百般挑剔,几乎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引来对方的攻击和嘲笑。
她说有次手机忘在出租车上,男友的第一反应不是帮她找回,而是苛责她粗心愚蠢。因为用的是网约车,其实是可以联系司机的,但她那段时间处于惶恐消极的精神状态中,本能地觉得害怕,竟然连电话都不敢打,而她之前是一个遇到任何不公都会据理力争的人。
我们会本能地防御陌生人的伤害,而给予亲密爱人信任与依赖。所以,当面对后者持续的羞辱和打击时,意志上很难不崩溃。
男友的行为让她丧失自信、自我厌弃,觉得确实是自己不好,没有半分理智能客观去审视这段关系的关键问题——她的男友是一个施暴者,她正在遭受精神暴力。
台湾知名童星小彬彬的前妻就曾控诉他有精神家暴,女方表示“凡是想到、听到对方就会恐惧,因为精神家暴的伤害是持久的,难以治愈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祁建建说:
「长期的精神暴力令人感受到屈辱、自由受限、被漠视、低自尊、恐惧,摧毁受害人的思维、健康和生活。受害人可能会对周围的世界感到不确定,在自己家中感到不安全、不被信赖、无依无靠。精神暴力可以破坏亲密关系、友谊及建立此类关系的能力,使人封闭、内向、无所适从甚至无法自处。成人和儿童都可能会受到精神暴力并可能走向自我毁灭或伤害他人,受暴儿童心理扭曲、人格变态,可能在成年后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和正常的人际关系。」
02
事实是很多人对精神暴力缺乏了解,身处其中也不自知。于是学会辨别可能出现精神暴力的环境,便显得尤为重要。
据有关部门界定,精神暴力行为主要分为四种:
1.经常性的威胁、恫吓、辱骂造成对方精神疾患的。
2.以伤害相威胁,以损害家具、伤害动物、打骂孩子相恫吓造成对方精神恐惧、安全受到威胁的。
3.为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对配偶经常性的当众或私下恶意贬低、羞辱、挖苦、奚落、嘲笑、谩骂致对方不堪忍受的。
4.经常刁难、干涉、猜疑、阻止限制对方行动自由,影响对方正当工作生活的。
如果你在恋爱关系或夫妻关系中遇到了以上几种行为,那就需要注意,你也许正在遭受精神暴力。
一个社会新闻里的专家说,夫妻之间发信息,丈夫只回复哦,也属于精神家暴。
这乍看有些断章取义的例子,背后影射的其实是,被信任的爱人以锋利的刀口去切割你甘愿暴露的软肋。你除了剧痛、怨恨自我,连责怪对方的话都说不出。
女性很容易感情用事,但必要时也要懂得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家暴范围,包括
「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请注意,即使没有肉体伤害,经常性谩骂、恐吓等精神伤害也属于家暴的范畴。
另外,反家暴法还强调,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参照该法规定执行。即“同居暴力”也纳入其中,无论同居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你要记住,把你打落到痛苦的谷底不得翻身的行为不叫爱情,说爱你却要你绝对服从和忍受的人也不是良伴。
一旦意识到自己正遭受精神暴力,不要姑息,也不要想象着对方能够彻底改变。因为从伤口滋长出的情感不会治愈痛苦,反而会痛到骨血,啃噬内心。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割肉清仓,重新来过。
//////////
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