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移情中的恨——汤海鹏

反移情中的恨,the hate of the counter—transferance,是温尼科特在194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当时他用一篇论文专门的,详细的阐述了这个概念。相比于足够好的母亲过渡性客体这些概念而言,反移情中的恨很少为人提到,至少国内是如此。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在于临床中碰到了人格障碍的时刻,在此类病人的中后期治疗中,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于临床治疗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拿出来讲讲。

如果从人本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是显得如此的古怪,因为在那个角度,我们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积极接纳我们的病人,又如何能够谈到去恨自己的病人呢!有人曾举过一个相对极端点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站在窗边想要跳楼,人本的治疗师显然会说:如果这是你的选择,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但显然我们不会这样做的,那样做的话,你就等着蹲监狱吧,我们当然不会拿自己的生活去冒险。另一个极端的状况就是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直接理解,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要去恨自己的病人,下班了、吃饭了,还在想,我对你那么好,你居然还攻击我,真是不识好歹。当然也不会是如此。因为这里所提到的恨,是指我们在治疗的中后期自然流露出来的失误。

我从三个方面去阐述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1、成熟mature

妈妈能够去婴儿,是婴儿成熟的一个标致。这是一个现实界限的标石。我们知道在客体关系的理论中,虽然流派众多,但是都认为婴儿在最初时有一个全能的无限夸大的时期,这就是原始的自恋,一种幻觉,在成人,就是精神病性的幻想。随着婴儿的成长,这种原始的幻觉会被环境中带来的挫折所打破,婴儿继而放弃掉全能,进入到分裂与整合的过程中。那么终究有一刻妈妈的会出现,或许这并没有绝对的时间上的界限。在这里,这个字眼不如理解成信任更为合适。因为在这里温尼科特强调的是信任孩子的独立存活,不再有不恰当的担心。

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其一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中国人很崇尚坐月子,我的一个同学本身是妇产科病房的护士长,我去看望她的时候,她无比无奈的说平时都是我教育别人,要刷牙洗脸洗澡,现在我澡也不能洗,床也不能下,没办法,得听老人言。她家的做法或许夸张了点,但这是确实存在的,在初期,孩子的降临带来了快乐,但同时也限制了母亲的自由,这是毋庸置疑的。谁能完全的说母亲在此刻只有爱心而全然没有厌烦之意呢。那么,平行的来看,在治疗的开始,我们的来访者有可能把你看成她的一部分,她觉得你和她是一体的,她想任意的指挥你,评论你的对错,把她的意志加于你之上,我们知道碰到显性的病理性自恋的人,治疗师会得到这种待遇。在此时,治疗性连结产生的基础在于治疗师放下自己的自恋,去满足对方的自恋,但我们很清楚,这是技术性的,治疗师的内心很明白,他和来访者是不同的两个人。来自于治疗师内心的平衡可能是,我知道这是暂时的,那只是治疗的一个过程,我会从以后的治疗的整体改变中获得成就感但不论怎样,治疗师的自恋在那一刻是被伤害到了的,我们会通过自己的经验,理论和理解等等,来降低这个伤害的程度,但无法完全消失掉这一部分,当然,如果你以圣人自居,那是除外的,也可能治疗师启动了自己的防御,隔离或者受虐得一塌糊涂,那样或许也可以感觉很好。但不论怎样,恨意必然在,在母亲的潜意识中,也在治疗师的潜意识中。

其二是:在分离个体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儿童蹒跚学步的时刻,在这个时刻,孩子总会弄得比较的惊险,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刻,摔跤是常有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摔倒了,哭一下,然后爬起来继续的蹒跚挪步。但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都在身边的小孩子就痛苦了,当他摔倒的时候,有六个人在旁边,总有一个人要去扶的,于是他可能很大了还是一摔倒就哭,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着人去扶他。其实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于时刻陪伴在旁边的母亲,如果母亲是焦虑的,总是担心孩子不能自己完成,不能承受孩子哭带来的伤心,没有那丝恨意,母亲会无数次的用行为去抵消自己内心中对于丧失的焦虑,那么孩子总也自己走不了路,总也离不开,孩子一直和母亲捆绑在一起,内心中,或者现实和内心中。即使母亲离世了,孩子也会去找到一个替代者,最有可能是找到一个无比能干的老婆,自己可以继续做小孩。那么平行的,在治疗中的那一部分就是,这样的治疗师是无法信任自己的来访者的,他或许过多的制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来访者持续退行,但现实功能持久的不能建立好。

2、整合,无恨无爱

整合意味着我们对于情感的感受是一种爱恨交织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爱或者恨,我们知道在前矛盾情感的状态,在情感的感受中只有爱或者只有恨,这两种感受无法整合起来,在于边缘人格障碍的来访者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温妮科特十分强调在孩子的情感发展的时期中,母亲表达出对孩子的,这样会促使孩子现实功能更好的建立,换个角度来说,孩子感受到了界限,感受到了来自于母亲的,他才能更加真实的感到妈妈是爱自己的。

平行的,在治疗关系中,治疗师只有表达出了对于来访者的,才能促成来访者现实功能的增强,才能更好的让来访者相信治疗师是在更加广阔的层面爱自己,来访者才能更加踏实的体会到爱。

3、治疗师的态度,自然的流露

在这里,我并不是主张治疗师要去表达自己的愤怒,特别是在治疗的初期,这几乎是个禁忌。因为在那个时刻,你无法容纳这一部分,治疗的关系可能无法建立下去。但我始终强调,这种关系的建立不是靠治疗师的忍受,而是理解,或者说是共情。忍受是不能达到效果的,你或许会在无意识中表达你的愤怒。比如你去主动降费,或者你忘记了时间,等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刚开始从业的时候,你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的来访者,你很气愤,你直接表达说,我拒绝给你治疗,你要另寻他人,当然如果你能够忍住情绪,回头和你的督导讨论一下,当然是很好,但是我个人认为在从业的初期,总是要感受一下的,看看你的愤怒表达出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当然一般情况下是来访者不再过来。这算是一个体会。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在治疗的中后期,你可以有一个同等的表达,这就是上面提到的真实,你和对方有一个同等的情绪状态的表达,会让这种关系显得更加的真实,你的来访者会更加相信你是真实的,是真的关怀他的。这确实是需要掌握火候,这无疑是治疗中的关键时刻。相应的,治疗师通常的处理方式显然是在内心中消化这种来自对方的攻击,平行的来看,如果是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你是爱他的,所以宽容的程度会高些,另外就是你心里很清楚,他就是个小孩子,造不了什么大乱子,不必惊慌。所以治疗师要知道你的来访者处在退行的状态下,并不是真对你有什么深仇大恨。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对待我们的来访者不仅要心中有爱,还要能够信任他们,我们的来访者才能真正的成长。

1

温尼科特列举的正常母亲恨婴儿的17条原因:

1、婴儿不是她自己心中设想的那样。

2、婴儿不是童年的游戏,不是父亲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

3、婴儿不是被神奇地制造出来的。

4、婴儿妨碍了她的私人生活,对那些占据或吸引其思想的事物形成了挑战。

5、母亲或多或少地感到,她自己的母亲需要一个婴儿,因此生个孩子是为了安抚她的母亲。

6、婴儿伤害了她的奶头,即使吸奶时也在伤害。这最初是一种咀嚼行为。

7、他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

8、从一开始她就只好爱他、爱他的排泄物以及爱他所有的东西,直到他开始怀疑自己。

9、他总是设法伤害她,周期性的咬她,都是在爱中。

10、他表现出对她的幻想破灭。

11、他的兴奋的爱是碗橱的爱,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就把她像橘子皮一样扔掉。

12、婴儿起先一定是支配性的,他被保护免于偶然事件,生活必须以他的速度展现,所有这些需要母亲连续的、逐条的研究。比如,当她抱着他时必须不能焦虑,等等。

13、最初他一点也不知道她所做的,或者她为他所作的牺牲,特别是他不能体谅他的恨。

14、他怀疑她,拒绝她的好食物,使她怀疑她自己,却和他的阿姨吃的很好。

15、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她和他一起出去,他向一个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说:他难道不可爱吗?

16、如果她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了他,她知道他将永远报复她。

17、他使她兴奋,但也使她感到挫败——她不能吃了他,也不能与他有性交易。

(摘自网络)

 

易思ESPCMS企业建站系统 [ECISP.CN]
版权所有 2002-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授权建站咨询QQ:6326420
ESPCMS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011SR051710
电脑版